一个人更重要的是,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

内容纲要

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会做事情的人,而你不知道的是他的选择是排除法。他去判别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、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,会分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看。一是收益值即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(认知、情感、物质、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);二是收益半衰期,即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。这两个维度正交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四象限图,生活、学习和工作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放进这个图里面。

成功者一般都会选择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事情来做,因为这些工作意味着积累。而我们一般人平时做得最多的、最喜欢做的是图中的第二象限的选项,即高收益值、短半衰期事件,其次是第四象限的选项,即低收益值、短半衰期事件。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,我们或者做得很少、或者做得很不情愿、不具备做的条件。

这个现象,就导致了一种结果,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“短半衰期的沙坑”之中。在沙坑里,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,刚获得一点快感,沙子就已从指尖划下,然后重新来过。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得再多次,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。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,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。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,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。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,但是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,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去,成为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。

我们知道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著名的“人生三故事”的演讲,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他在读大学期间练习书法,这个经历锻炼了他的审美品味,从而使得他在后来的苹果产品中特别注重产品的美感,所以这件事情为其传奇式的成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。练书法这个事情的收益,对于我们普通人,放在当时和今天来看,都不那么高了,但是这个事情对人生的影响却可以沉淀下来,在某个时空机缘的当口爆发惊人的力量。

所谓成功的人生,就是这样把无数个或大或小的收益累加起来的结果。

看到这里,有些人可能会联想到时间管理中的“时间四象限法”。该理论将事件从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两维度进行分类,分成重要紧急、重要不紧急、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四类,并特别指出人们常常忙于去做不重要紧急的事,却忽略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。

我承认这个观点非常精彩,但是现实中,人们却很难履行这个法则并从中收益,因为我们现代人常常陷入了“两个无能”之中,“选择无能”和“执行无能”。

“选择无能”就是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,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更有价值我不知道,比如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更有前途我不知道。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,在犹豫不决中寸步不行,直至饿死。

“执行无能”就是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,就是不去做。其实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,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,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,就越容易拖,最后一事无成。

所以,与其死守“时间四象限法则”而不入,不如放下,拥抱简单、易做的“采铜法则”:

尽量少做或不做“短收益半衰期”的事情。

这篇文章不能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或者到底做什么才能成功,但是它可以告诉你从现在开始你可以不做什么。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,一旦你消灭了那些不该干的事,余下的时间,不管你做了什么,都会为你增添力量,积累动能,你就会一步步地、头也不回地走向成功。

转载: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7/0316/01/22712168_637237818.shtml